一年一度的艺考拉开帷幕,北电中戏中传在同一天,今年的角逐更加激烈。
那些已经在荧幕上展露头角的人尤其受到关注。突出重围的只是一部门,没有考上中戏、北电的,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更加残酷的。
为什么选择艺术?大多数考生觉得艺术是自由的,不太想过一成不变的生活。选择中,也参杂着热爱。
贾樟柯在《我的边城,我的国》里写,他上电影学院的时候已经23岁,和同级的大部门人相差五岁,自己感觉没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。于是拿着格子稿纸上自习成了他的习惯。
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青年变成在国际电影上瞩目的导演时,他鼓舞了许多人。我上学的年纪,有梦想的人实在不多,想做艺术的人也少之又少。
班里决定走艺术的是看重了艺术分数低,对于文化课不好的学生来说,这是一个出路。日后,的确也没几个人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。
艺术考试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,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,人们没有被艺术院校高昂的学费吓到,反倒成了刺激。除了几个知名的艺术院校,很多大学也开设了艺术学院。
成批的孩子走上了这条路,有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一条造星的路。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,即便是去了中戏、北电,也绝非代表一毕业就成为明星。
一些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知,学艺术是迷迷糊糊学,至于考试的结果,他们也似乎没有期待。考过的是侥幸。
这几年艺术院校的考制有变化,文化课的分数调高了。在经历了几年之后,参加艺考的学生盲从的少了。最终考上艺术院校的孩子大都经历了考前的培训,学到了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。
自己热爱,从小接受过培养,与自己的父母商量,对于考试有风险评估,成了普遍情况。就读录音系的周禹辰说,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,他有自己的保底学校,一旦北电考不上他会选择保底学校。
表演系的薛晓春也说,如果一旦考不上,他会选择从商科或者出国。没有那么强烈的得失心,觉得一定要考上。
已经在浙传就读的女生说,她最大的梦想还是考北电。北电有许多光环,是专业领域很强的学校。
在经历一年的学习之后,这些在艺考中杀出重围的孩子们,他们变得更务实,学习好专业是最重要的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相处,这样很好。谈话中,梦想出现的频次极其少,他们会提及电影工业,也许他们已经渐渐走进这个行业。
对正在参加艺考的孩子,他们说
把心态放平衡了,不要觉得那么多压力,也不要觉得是名校就不敢考了。 薛晓春
只要努力,结果一定会让你满意。周禹辰
做自己喜欢的事,就是最对的事。 向续蕊
不要妄自菲薄,相信你自己总能比别人多一点点实力或运气。 虞子寒
想好自己的方向,再决定未来的路。 郭嫣然
特别感谢向续蕊、薛晓春、周禹辰以及接受采访的其他人